menu dzf
search self_improvement
目录
我们团队的服务端测试流程详解
dzf
dzf 2021年07月27日  ·  阅读 120

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,服务端测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一个高效、系统化的测试流程对确保产品质量非常重要。今天,我将分享我们团队的服务端测试流程,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。

流程概览

我们的服务端测试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:

1. 需求分析
2. 设计评审
3. 编写测试计划
4. 编写测试用例
5. 用例评审
6. 搭建接口自动化框架
7. 进行全量用例的脚本化
8. 提测门禁
9. 执行测试
10. 代码覆盖率统计
11. 生成测试报告

接下来,我将逐一详细介绍每个步骤。

1. 需求分析

在测试工作的起点,深入理解项目需求至关重要。这包括:

- 了解项目背景:明确产品的用户对象和变现方式,确保测试工作与产品目标一致。
- 明确功能点:详细了解需要实现的功能,确保测试覆盖所有关键功能。
- 梳理模块关系:了解各模块之间的依赖和交互,预判潜在的集成问题。

通过全面的需求分析,我们能够为后续的测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,避免遗漏关键功能或误解需求。

2. 设计评审

设计评审是确保产品设计合理性的重要环节。具体流程包括:

- 前期准备:在评审前获取设计文档和接口文档,提前了解底层服务的实现细节。
- 问题记录:将潜在的问题和疑问点记录下来,确保评审时能够高效对齐信息。
- 评审期间:
  明确测试颗粒度,确保测试覆盖的细致程度。
  确认执行结果的标准,避免测试结果的主观性。
  优化功能设计,提出改进建议。
  了解项目交付周期,评估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工作。

设计评审不仅帮助测试团队更好地理解产品设计,还能提前发现设计中的缺陷,减少后期修改成本。

3. 编写测试计划

测试计划是测试工作的指南针,具体内容包括:

- 测试背景:描述项目的背景和目标,明确测试的重要性。
- 覆盖模块:列出需要测试的所有模块,确保全面覆盖。
- 影响面分析:对于迭代需求,评估其对现有系统的影响,确定测试重点。
- 任务细化:明确测试任务,包括测试用例编写、用例评审、框架搭建、冒烟测试、全量测试、回归测试、测试报告编写和代码覆盖率统计等。
- 时间安排:设定每个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,确保项目按时推进。
- 负责人分配:明确每项任务的负责人,确保责任到人。
- 风险评估:识别潜在风险,制定应对策略。

在编写测试计划时,需与开发成员和测试领导对齐,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全面性。

4. 编写测试用例

测试用例是测试工作的具体执行依据,编写高质量的测试用例需要:

- 覆盖所有功能点:确保每个功能点都有相应的测试用例。
- 考虑边界情况:测试用例应涵盖各种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。
- 明确预期结果:每个用例都应有清晰的预期结果,便于结果判断。
- 模块化设计:用例应按模块划分,便于管理和维护。

通过系统化的测试用例编写,可以提高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。

5. 用例评审

用例评审是确保测试用例质量的重要步骤,主要包括:

- 团队讨论:组织测试团队成员共同审查用例,发现潜在问题。
- 反馈修正: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和完善用例,提升用例的覆盖率和准确性。
- 标准化:确保所有用例遵循统一的编写规范,便于理解和执行。

用例评审不仅提升了用例质量,还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。

6. 搭建接口自动化框架

为了提高测试效率和覆盖率,我们搭建了接口自动化测试框架,具体步骤包括:

- 了解被测服务协议:深入理解服务协议,确保测试脚本的准确性。
- 封装业务模块:根据协议封装业务模块,减少通信编码成本。
- 复用成熟框架:利用已有的通用框架,集成日志生成、断言方法、配置读取、用例批量执行、环境切换和报告生成等模块。

自动化框架的搭建极大地提升了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和可维护性。

7. 进行全量用例的脚本化

将所有测试用例转化为自动化脚本是提升测试效率的关键步骤:

- 主流程脚本化:优先转换主流程测试用例,确保核心功能的自动化覆盖。
- 辅助用例调整:围绕主流程用例调整input和handle用例,确保全量用例的脚本化。
- 确保100%脚本化:所有用例必须达到脚本化,避免手动测试的遗漏和不一致性。

全量脚本化不仅提高了测试覆盖率,还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。

8. 提测门禁

在测试正式开始前,我们设置了严格的提测门禁,具体要求包括:

- 用例提交:测试团队需向开发团队提供接口的主流程测试用例,开发需要确保用例结果的正确性。
- 代码覆盖率:相关服务的增量代码覆盖率需达到99%,未达标的代码不允许提测。

提测门禁确保了测试工作的高质量启动,避免低质量代码影响整体测试效果。

9. 执行测试

测试执行是整个流程的核心,具体步骤包括:

- 执行主流程用例:首先执行主流程测试用例,顺便调试脚本,确保主流程的可靠性。
- 执行全量用例:在主流程通过后,执行所有自动化用例。
- 缺陷管理:将断言失败的用例转化为问题单,提交到缺陷管理平台。
- 循环测试:进行多轮全量测试,当进行完一轮全量测试以后才允许开发提交bugfix代码到测试分支上,接着再进行第二轮的全量脚本执行,通常需要执行三轮全量的测试用例,确保所有缺陷得到有效修复和验证。

通过多轮测试执行,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完备性。

10. 代码覆盖率统计

代码覆盖率是衡量测试全面性的重要指标,具体流程包括:

- 部署统计工具:等到执行时已经没有未解决的缺陷或存在影响流程的问题缺陷,我们就会开始统计,访问测试环境的服务器,部署代码覆盖率统计工具,并启动服务。
- 执行测试用例:通过接口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,采集覆盖率数据。
- 评估结果:评估代码覆盖率是否达到定义的阈值(如85%),若未达到则需进行补充测试。

高覆盖率确保了代码的健壮性和潜在缺陷的早期发现。

11. 生成测试报告

测试报告是对整个测试过程的总结和评估,具体内容包括:

- 测试总结:概述测试工作的整体情况和成果。
- 测试背景:重申项目背景和测试目标。
- 测试方案:描述测试方法和策略。
- 执行情况:详细列出用例数量、缺陷数量、已关闭的bug数量等关键指标。
- 附件用例:附上详细的测试用例,供后续参考。
- 相关负责人:列出测试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负责人。
- 遗留问题:记录尚未解决的问题,供开发团队后续跟进。
- 风险点:评估项目中存在的风险,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。

测试报告不仅为项目团队提供了全面的测试反馈,也为未来的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

总结

一个系统化、严谨的服务端测试流程是确保软件质量的重要保障。通过需求分析、设计评审、测试计划编写、用例编写与评审、自动化框架搭建、全量用例脚本化、严格的提测门禁、细致的测试执行、代码覆盖率统计和全面的测试报告,我们的团队能够高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,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优越性。

在实际工作中,不断优化和完善测试流程,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进行灵活调整,是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的关键。

分类:
标签: